“服役”近40年的郵政編碼或將退役,取而代之的是個人地址ID。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,7月16日,國家郵政局發(fā)展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時空大數(shù)據(jù)創(chuàng)新中心提出“新型郵編”建設,建設完成后,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建立統(tǒng)一且唯一的“個人地址ID(唯一編碼)”。
該項目基于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“全球位置框架與編碼系統(tǒng)”,將地球空間(或地球表面)剖分成體積(面積)形狀相似、既無縫隙也不重疊的多層次離散網(wǎng)格,剖分的網(wǎng)格都具有唯一編碼,該編碼具有多尺度、可標識、可定位、可索引、可計算、自動空間關聯(lián)等特點。
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周曉光表示,未來國家郵政局可建立居民個人寄遞地址編碼管理公共平臺,居民可自行在平臺上通過身份證信息注冊,獲得與身份證綁定的個人地址庫。此外,每個快遞包裹也將有屬于自己的ID,該ID可關聯(lián)所有與包裹相關的信息,包括快遞員信息、運送信息、配送信息等。
該地址庫中包含所在地址的收件人手機號信息與寄遞地址編碼信息。在快遞服務時,公民選擇地址庫中想寄達的地址,將對應的編碼向快遞員發(fā)送,快遞員將地址以編碼的形式錄入系統(tǒng)即可開始寄件。這樣不僅可以給用戶帶來方便,同時也會讓個人地址變成機器更容易識別的信息。
北青報記者了解到,我國于1974年開始研制我國的郵政編碼,經(jīng)過5年左右的時間,擬定出“全國郵政編碼試行方案”,并于1978年在遼寧、上海、江蘇等省市進行試點。1980年7月1日,我國推出了全國統(tǒng)一使用的郵政編碼,開始正式在全國宣傳推行。(記者張鑫)
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